联系电话

筹建罗丛岩道场书法义卖

来自: 发表日期:2017-10-31

        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推进道教文化发展,广西道教协会副会长、贵港市道教协会会长、桂平市道教协会会长、广西白石山三清观主持——陈应伟道长发心复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二十福地“天南福地”罗丛岩道场,目前,罗丛岩道观的主体建筑已经完成,但是内部装修与神像的功德款尚未有着落。陈道长为此发起此次义卖活动,将自己多年积累的书法作品通过网络平台与广大善信结缘,筹集善款以维持罗丛岩的后续建设。

陈道长的书法成就

        著名书法家史介鸿老师这样评价陈道长的书法:中华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道教强调“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着眼于治身。书者,舒也。舒其形体,舒其心志之谓也。书法即人法。为人处事,知阴守阳,分轻辨重,察圆布方,随曲就伸,岂一日之功耶?观道长之字,正是:笔墨灵动飞白生,粗细变化见道风。真伪分麾江海去,人间今古自然中。

请购须知

1、        本次义卖的书法作品是从陈道长多年积累的书法作品挑选而出,并非定制;
2、        义卖作品分为“斗方”与“四尺条幅”两种尺寸,请选购时请先确定再付款;
3、        付款下单请联系道观道长;唐道长电话:18078026611
4、        道长收到订单后会按照尺寸随机发货,如不能接受请不要下单;
5、        请填写完整的地址信息,便于快递发货;
6、        请购金中包含邮费,无需另付快递费用。
 

陈道长道教书法展示

斗方



四尺





政府批文

 


桂平市白沙罗丛岩道观简介

   罗丛岩,位于广西桂平市白沙镇境内,距城区约35公里。按《道教洞天福地志》、《古浔州府志》、《桂平县志》以及现存于岩内的宋朝石雕刻字和清乾隆、道光年间《重修罗丛岩道观记》石碑记载:(桂)广西浔州(桂平古称)安山(又名马鞍山)之罗丛岩,原名叫——古雅道观。在方圆五六里的平原上,平地崛起石山9座,当中一座高70米,长350米,宽80米,座北朝南,状若履舟,被誉为全国道教七十二福地之第二十福地——“天南福地”,同时罗丛岩也是(古浔州)桂平八景之一的——罗丛岩月。道观始建于东汉末,迄今有1700多年的历史文化,是桂平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罗丛岩道观历代主要祀奉道教三清道祖、祖天师、真武大帝、十大元帅、文昌帝君、财神、关公、魁星、雷公等多位神仙。清乾隆、嘉庆年间均有修葺,后遭毁坏于清末。按现存岩内石碑记载:清道光九年,有著名道人(道教正一派第二十四代授箓道人——杨玄用任主持),知客——杨朝聚在罗丛岩修到。自清末后由于地方民间对宗教知识了解不够,道佛不分,出现在岩洞内的神像、佛像皆有,很不符合道教传统要求。

       据说,罗丛岩内有古人类洞穴遗址。1980年,自治区和县文物考古工作人员探究,在岩洞内发现大量夹砂陶片、磨光有肩石斧、螺狮胶结层、兽骨、野猪牙齿等遗物。文物考古人员在这里采集到石器、陶片、螺狮壳等遗物,现存县博物馆 。
罗丛岩内溶洞遍布,岩道相互通连。较著名的有风岩、黑岩、水月岩。罗丛岩洞内壁上,有清代摩崖石刻六处,最大一处石刻有100厘米X250厘米,最小为64厘米X56厘米,内容有提名、题词、题记、诗词等,赞美罗丛岩胜景。宋代皇佑年间(1049年至1054年),程颐、程颢自洛阳至龚州(今平南县)省府,随同他们的老师地理学家周敦颐一道“遍游浔郡名胜”,曾在这里筑室为居,并取名“罗丛书院”读书讲学;明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也曾到来游览考察。

       罗丛岩洞内的风岩、黑岩、月岩,是罗丛岩古雅遗迹中的精品。其中:风岩,又称正岩。岩洞口壁上刻有“天南福地”四个大字。站在洞门,便觉习习凉风迎面而来,风洞之名因此而得。洞厅宽10米,深40米,可同时容纳200—300人憩息。岩洞尽头处有一圆形小洞口通出洞外,光线从外面射入,犹如一轮明月正照游人,“罗丛岩月”一景由此而成。
      黑岩,因洞内古黑隆冬而得名。岩洞内有无数的钟乳石,千姿百态,形成仙人床、佛椅、道人念经、石狮、石虎等奇异景观。岩洞尽头有个圆形洞厅,栖息着无数蝙蝠,游人进入,蝙蝠受惊拍翅乱飞,发出一种有如险滩急流般的响声,异常壮观。
月岩,又称水月岩,在风岩西面。此洞若雄狮张口,外高里低,呈倾斜状。岩洞人口上方和两侧,青藤缠绕,攀崖附壁,下面是一泓溪流,水清见底,鱼游水中,历历可数。岩洞宽一亩许,上方面有《仙乐歌》。相传古时候,每当月白风清之夜,便可听见丝竹古乐之声从岩洞内传出。岩洞出口处还有周程三父子祠及“罗丛书院”遗址。
     据传明崇祯十年(1637年)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曾专程到罗丛岩游览考察。这在他的《粤西游记》中有所记述: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八月十一日未曙而行,二十里,白沙。又五里,登涯由小路北行一里,得大路,稍折而东,渡雷冲桥,从桥东小岐北望石峰而行,涉一溪,行仓莽中。四里,抵小石峰下,复透一峰峡。又三里抵罗丛岩,岩门向南。既至,日犹未午。一面索炬同道者游,一面令具餐焉。盖兹岩前有东、西门,内有东、西两洞。西洞之内,倏夹倏开,倏穹而高盘,倏垂而下覆,顶平若谟莫成纹;至石形之异,有叠莲盘空,挺笋林立者,亦随处点缀,不颛以乳柱见奇也。西洞既穷,道者复携炬游东洞。其内夹而不宽,高而无岐,石纹水涌,流石形如劈翅,而莲柱乳笋,亦复不汛。然其深止得西洞之半,不若其屡转屡扩也。游毕,下洞底,循故道出。饭于道者,复束炬为水洞、龙洞游。水洞在山西南隅,其门南向,中宽数亩,潭水四际,潴而不流,其深不测,而渊碧如黛;其外浅外,紫碧浮映,想为日光扬烁也。洞左右俱有重崖回环潭上,可循行以人。及抵潭际,则崖插底而路旁绝,不能变通焉。出洞,循西麓北转而东,又得龙洞。洞在山西北隅,其门北向,中有水夹,其上片石东西交叠,成天生桥焉。五丈之内,又度不梁,篝火入,西穿石柱,夹渐大。南人约半里,路穷下黑,乃多燃火炬照耀之。亦有深潭一泓,潴水莫测,大更逾于水洞,投石沉沉,亦止而流,洵神龙之渊宅也,已而熄炬消舀炎,南望隔潭,深处杳杳,光浮水面,道人神以为怪光使然。予谓穴影旁透。道人曰:“昔村人结筏穷之,至其处,辄不得穴,安所得倒影?”予曰:“此地深伏,虽去洞顶甚遥,然由门南出,许去洞不远,或水洞之光,由水中深映,浮筏者但从上瞩,不及悟光从水出耳。若系灵怪,岂有自古不一息哉?”乃复明炬出龙洞。(摘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徐霞客游记》卷三下)

       罗丛岩因其独特的风采成为了全国有名的“天南福地”。但由于历史原因,导致罗丛岩的遗址皆空。
直至2011年2月15日,根据桂平人民政府全市经济工作大会部署,把桂平市建设成为桂东南区域发展次中心城市、南国宗教文化山水旅游城市的要求,结合白沙镇当地信众的迫切要求,经罗丛岩古雅道观道教活动场所恢复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向中国道教协会、贵港市、桂平市人民政府宗教部门申请,经贵港市宗教局和桂平市宗教局于2011年10月同意批复:恢复罗丛岩为道教活动场所,陈应伟道长担任住持(负责人),并由白石山三清观全面接管和恢复白沙镇罗丛岩道教活动场所。

       罗丛岩道教活动场所恢复后,陈应伟道长带领桂平道众弟子自筹资金维修、扩建罗丛岩道观文物遗址。其中第一期工程投入资金5000万元,清理洞内破烂神像,重筑道教三清等新神像,在洞外新建三清大殿、灵官殿、财神殿、道舍、客堂、办公室等。罗丛岩道观的恢复重建,对促进桂平市经济发展和推动桂平宗教文化旅游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