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

道教 三皈 五戒 十善

来自:sanqingguan 发表日期:2020-08-06

什么是道教戒律?

道教约束道士思想言行,防止"恶心邪欲""乖言戾行"的条规。初期戒律简约,主旨为戒贪欲、守清静。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上清派、灵宝派、新天师道等沿袭佛教戒律,并汲取儒家名教纲常观念而制定"五戒""八戒""十戒"和其他戒律。其内容除五戒、八戒与佛教基本相同外,十戒中尚列有"不得违戾父母师长""不得杀生屠害""不得叛逆君王""不得淫乱骨肉""不得毁谤道法""不得污漫静坛"等。《老君想尔戒》为早期天师道戒,《说十戒》和《思微定志经十戒》为上清、灵宝派之戒律,《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为新天师道之戒律。
金代全真道出,邱处机开创传戒制度,公开设坛说戒,广收门徒。凡愿入道者必须受戒方能为道士。清初,全真龙门派传戒道士王常月撰《初真戒律》,与《中极戒》、《天仙大戒》合称"三堂大戒"。凡从他受此三戒之道士,须经百天戒期。
元明之际,戒律之外又出现清规。戒律为警戒于事前的行为准则,清规则是对犯律道士的惩处条例,它仍袭于佛教。《正统道藏》和《道藏辑要》所收《全真清规》与清代北京白云观所订清规,均按道士所犯过失之轻重,分别处以跪香、催单(劝离)、革出(逐出)、杖革(杖责逐出)以及火化(处死)等。
《三皈》
三皈五戒是中的最基本戒律,初入道者(出家或在家)必先遵依。《初真戒律》云:凡初入太上正宗法门,不问道俗,必先遵依太上金科玉律,三洞戒文,供养大道尊像,表通都天纠察天君,请祈盟证,受三皈依戒。
第一皈身,太上无极大道。永脱轮回,故曰道宝。第二皈神,三十六部尊经。得闻正法,故曰经宝。第三皈命,玄中大法师。不落邪见,故曰师宝。
《五戒》(又称为“积功归根五戒”)
道教规定,五戒在天为五纬,天道失戒则现灾异;在地为五岳,地道失戒则百谷不成;在数为五行,五数失戒则水火相薄,金木相伤;在治为五帝,五帝失戒则祚夭身亡;在人为五脏,五脏失戒则性发狂。
道祖曰:“此五戒失一,则命不成。是故不杀者,乃至无有杀心。不盗者,乃至无有邪取。不淫者,乃至无有邪念。不酒者,乃至无有暴力。不妄语者,乃至无有泄漏。如是可谓成也”。
又曰:“祗要信士,在家或出家,奉持五戒,尽身尽命,终不毁犯。又能日夜勤诵道德经,求取经中妙义,苦行精进,仁恕布施,舍身救物,便能成真、成道、成圣”。
一戒者,不得杀生。

二戒者,不得偷盗。

三戒者,不得邪淫。

四戒者,不得酗酒。

五戒者,不得口是心非。
《十善》
道教认为,常行五戒十善,天人善神庇佑,永灭灾殃,长获福佑。又以此五戒为"积功归根"之戒,系道教重要戒条、根本戒律,凡能持此五戒精进无虞者,益算延龄,天神护佑,永脱五刑之苦,世世不失人身。
孝顺父母。

二 忠事君师。

三 慈心万物。

四 忍性容非。

五 谏净蠲恶。

六 损己救穷。

七 放生养物,种诸果林。

八 道边舍井,种树立桥。

九 为人兴利除害。

十 读三宝经律,恒奉香花供养之具。

2.jpg

    祖师垂训:皈依大道——皈依道、经、师三宝,可归入道门之正统,遂得众神之福佑,体悟万物之至理,知晓通真之径路。

    皈依,即是身心归向、依托。道门之皈依,即是指真心的归向道门,将身与心奉献给大道。如何皈依大道?皈依大道,即是皈依道、经、师三宝。

    皈依道宝:道者,根也,本也。《道德经》云:“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故皈依道宝,可通晓万物之理,获重宝,得聪慧,为善人,得众神之福佑。         

    皈依经宝:经者,径也,通真之蹊径。《道门十规》云:“凡习吾道者,必根据经书,探索源流,务归于正”。故皈依经宝,正言行,获真知,得通真达灵之径途。

    皈依师宝:师者,使人修善学慧。《陆先生道门科略》云:“学不由师成,非根生,不承本,名为无根之草。”故皈依师宝,获道门正统之名分,有根有本,则道果可摘。


↑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