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坚定信仰,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
2025-08-13【祝贺】2025第五届“道教养生辟谷班”在白石山三清观圆满举办
2025-08-13【问道心得】道阻且长,行且将至
2025-08-122025年第五届辟谷养生班开展练习“太极拳、八段锦”活动
2025-08-12桂平市道教协会举办“庆祝新中国75周年华诞”网络书画展(一)
2024-10-01修行感悟:人心如宽,事事皆美好!
2024-04-18道教八大神咒之一,威力最强!
2024-04-01广西贵港市道教协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寄语
2024-03-21《黄帝内经》五大春季养生智慧:成吉人,养天相!
2022-03-16重人贵生、天人合一:谈道教养生的三条原则!
2022-02-23【问道白石山】 今日腊八,为何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的习俗你知道多少?
2022-01-10今日冬至丨恭贺玉清圣境元始天尊降诞之辰,(附道医养生)
2021-12-21风水学:如何运用风水养好你家中的“鱼”?
2021-10-30办公室风水布局的六大禁忌!
2021-10-05木火土金水五行查询表(最全面)
2021-07-31如何用风水去调整运势
2021-07-30浅谈新时期道教宫观的宗旨
参加2024年“问道之旅”参访学习心得体会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在当代要适应新时代中国社会的新形势,听党的话,紧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道教教义思想建设,推进道教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履行好道教服务社会的责任,在新时代要努力走好中国化道路。
道教宫观是实现道教中国化的重要载体,是道教形式的具体体现,是道教徒弘道利生、修炼栖息之家;是信教群众参加道教活动、接受教义教育之所;作为名胜古迹,还是游客观光览景、参学悟道之地。道教宫观是维系社会秩序和谐稳定的纽带;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窗口;更是道教服务于社会的平台。
在此次问道之旅活动中,山东省济南市道教协会李宗清道长在座谈会上提出的三十二个字宗旨,使我受益匪浅;当参访到李会长的吕祖庙时,我又再次看到这三十二个字,作为道观的宗旨,让我对此有了全新的认识,下面我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与感想。
坚定信仰,勤修道果 道教是信仰的体现,更是文化的凝炼,是文化汇聚、体现的载体。在道教界内部,不仅要始终坚持并提倡道教徒内心坚守信仰的本真,提倡炼养道法、持修并提升道德境界。道教徒要清醒地明白,在“宗教中国化”的过程中,道教徒不仅要适应新时代,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将自己的行为自觉置于法律的监督之下;还要跟上新时代步伐,响应党的号召,向社会倡扬道教有益社会进步的精神文化内容。
《道德经》有云:“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张宇初天师在《道门十规》里的第三规“坐圜守静”中告诫我们“其初入道,先择明师参礼,开发性地,悫守初真十戒”,“收习身心,操持节操,究竟经典”。明确学道之人首要任务就是坚定信仰。
坚持诵习早晚功课经,养成勤学、苦学、求真、崇善的良好学风。张宇初天师在《道门十规》第六规“住持领袖”中提到“名山福地,靖庐治化和丛林宫观的住持领袖必得高年耆德,刚方正真之士,言行端庄,问学明博,足为丛林之师表、福地之依皈者为之。”我们应学习历代大德祖的高尚品德,纯正道风,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努力把自己造就成“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候起作用”的合格道教人才。
开放包容,顾全大局 道教作为根植于中华大地的本土宗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道教并非固步自封,而是始终秉持包容性的开放精神,以“道法自然,万物和生”的客观态度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以“阴阳共生,相反相成”的辩证智慧吸纳其他文明的有益成果,以“上善若水,为而不争”的从容姿态与其他宗教和谐共处,以“齐同慈爱,利济一切”的深厚情怀推进人类文明的互补互融。道教是中华文明包容性品格的光辉典范,也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道教的大局是什么,是始终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的方向;是在新的历史时期要适应当今中国社会,为当今社会的稳定发展服务。每一名道教徒都牢固树立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把“顾大局”作为基本素养,自觉从大局看问题,把弘道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摆布,做到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
道教的最高信仰是“道”,这一独特的中国式本体概念,为中国不同的思想流派所演绎,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共识。《道德经》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理解并顺应天地之常规、万物之常态、自然之规律,这是天地之大道,也是古今之大德。
出言有尺,正己化人 古人云:“良言一句三冬暖,”语言的表达也是一门艺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和骄傲,不要拿自己的个性去挑战别人的脾气。作为道教徒更加要学会尊重,让别人舒服,才是修行人最高级的素养。在日常弘道工作中,要刻把握说话的分寸,注意说话的场合、身份、谈话对象,才能让话说到最有尺度。每个人都有难处,凡表象皆有根源。言语之间,少些犀利,多些余地,是对别人的仁慈,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要化人必先正己,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没有足够的正能量,就化不了人。正己化人是人格培养和道德培养的统一体,正己是修行的需要,化人是修道的需要。合道则行,非道则退。凡是要做一件事,先要想一想,合不合道理,合道理的就做,不合道理的就不做。要端正自己的行为品行,积极传播道教的价值观和正能量,积极倡导道教的伦理观,在化解矛盾、促进和谐、增强团结、维护稳定等方面,为建设和谐社会做贡献。
道教从久远的历史走来,各种陋习乃至糟粕侵害着它的机体。弘道利生的主体是道教徒,然后才是广大信教群众。在一个多元信仰的国度里,要想赢得更多的信徒,教徒首先要从威仪和品行上努力体现教义,让道士的形象可敬可信,可学可随。树立典型形象,以道德楷模的现身说法,感染教化世人从善如流,从而善化天下。
引领信众,服务社会 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根植华夏,贯穿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给人以心灵慰藉、心理疏导、精神逍遥、道德教化和生命升华的力量和追求。新时期弘道理念要改变,作为道教的弘道者,要接触信众,以平易近人的态度和信众交流,解答信众的疑惑,引领信众走正道。道教文化的突出特点“润物无声、济世度人”,道教的教化引导作用通过有关的法事和社会活动渗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代社会,道教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为广大信众提供令人心安的宗教服务。这既是道教传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传承华夏文化的时代要求。道教的宗教服务包括道教的宗教仪式和讲经说法,如诵经礼拜、祝圣祈福、斋醮法事、开坛布道、讲经说法等。
服务社会,是真正从社会的发展要求和信众精神需要的角度出发,真正把社会的整体利益和信众的切身利益放在心上,要以大爱之心去服务,以大慈之心去行善,关心信众的生活与信仰需求,根据他们不同的情况,因势利导。努力为社会人群提供宗教服务、文化服务和社会服务。服务社会,利益社会,利益人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通过服务社会,服务信众,把弘扬道教文化与修道人“广种福田”结合起来,成为道教徒“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自觉行为。
当代中国道教既是有信仰坚守、有文化自信、有责任担当的本土宗教,更要秉持坚定的政治站位和明确的前行目标。面对新时代、新机遇、社会展现着宽阔的领域和平台,道教只有主动适应当代社会,适应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教育等各领域的进步发展,才能在其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要积极带领广大信教群众,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弘道立德,加强自身建设,主动服务社会、利益群众,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