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坚定信仰,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
2025-08-13【祝贺】2025第五届“道教养生辟谷班”在白石山三清观圆满举办
2025-08-13【问道心得】道阻且长,行且将至
2025-08-122025年第五届辟谷养生班开展练习“太极拳、八段锦”活动
2025-08-12桂平市道教协会举办“庆祝新中国75周年华诞”网络书画展(一)
2024-10-01修行感悟:人心如宽,事事皆美好!
2024-04-18道教八大神咒之一,威力最强!
2024-04-01广西贵港市道教协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寄语
2024-03-21《黄帝内经》五大春季养生智慧:成吉人,养天相!
2022-03-16重人贵生、天人合一:谈道教养生的三条原则!
2022-02-23【问道白石山】 今日腊八,为何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的习俗你知道多少?
2022-01-10今日冬至丨恭贺玉清圣境元始天尊降诞之辰,(附道医养生)
2021-12-21风水学:如何运用风水养好你家中的“鱼”?
2021-10-30办公室风水布局的六大禁忌!
2021-10-05木火土金水五行查询表(最全面)
2021-07-31如何用风水去调整运势
2021-07-30参加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第一期各省(区、市)道教协会负责人研修班有感
广西道教协会 陈应伟
【摘要】:道教从产生至今,已走过近两千年的历程,对我国古代社会及传统思想文化有很大的影响。然而,在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科技昌明、文化多元的现代社会,古老的道家思想是否对我们有意义?能否长期存在下去并对人们的现实生活带来积极影响呢?答案当然是 肯 定 的!
【核心提示】:道教 文化 现代 社会 意义

国家宗教局副局长陈宗荣讲课
2017年4月10-20日,经国家宗教局批复,由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国道教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一期各省(区、市)道教协会负责人研修班”在北京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举行。据悉,本期学习研修班是第一次举行,来自全国各省(区、市)道教协会负责人约50人出席参加。
出席研修班的相关领导有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袁 莎、国家宗教局一司道教处处长李永战、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凤林、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黄信阳等相关领导。
开班仪式由黄信阳道长主持,张凤林道长代表中国道教协会在开班仪式上致辞并对研修班全体学员提出了要求。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袁 莎、国家宗教局一司道教处处长李永战也在开班仪式上作重要讲话。

陈应伟道长与国家宗教局一司韩 松处长合影
袁 莎副院长对研修班全体学员提出三点意见:一是弘扬道教要找准与现代社会融合的切入点,认清道教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明确自己的定位,不断自我调整与更新;二是要尊重道教传统,把道教根本义理和人文精神建立在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基础上,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三是道教走向世界,这是文化自信的体现。道教主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面对现在东西流水终相逢的中西文化交融时代,各个宗教都不可避免因全球化的变化而发展变化。道教作为中华文化传统的守护者,通过举办国际道教论坛和成立世界道教联合会,进一步提升道教适应现代文明发展的创造力,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中国文化方案,也是中华文化对世界的贡献。

据介绍,此次研修班为期10天,课程按照“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道教工作和自身建设”“宗教政策法规”三个教学模块展开。除了课堂教学,研修班还将安排参观考察、现场教学、小组讨论、联组交流等环节。全国道教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用两年时间把全国省级负责人轮训一遍。
研修学习班共邀请了国家宗教局副局长蒋坚永、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北京大学教授杨立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王 珍等相关专家老师授课。我有幸代表广西道教协会出席参加研修班学习,以下是我结合日常的弘道修行,以及结合参加本次研修班学习的一些个人肤浅之见,不敢言文,草当心得体会。

陈应伟道长与中国道教协会会长李光富合影
一、道 家 思 想 的 永 恒 意 义
道家思想文化的永恒意义,首先在于它对人类文明社会负面影响的清醒认识和批评。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种“创造性破坏”的过程,往往要付出许多意想不到的代价,出现所谓“文明异化”的弊端。
文明异化的弊端之一,是它对自然和谐有序关系的破坏。人类为了自身的物质利益无止境地索取自然资源,污染破坏自然环境。人类凭借其科学知识和技术力量而部分超越自然对人的束缚之后,不再能正确地认识人与自然不可分离,和谐共生的统一关系,误以为自己是天地万物的主人,可以战胜和支配自然,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看作可以无限榨取和勒索的对象。
骄傲自负的“文明人”,无法再欣赏自然的美,看见树林以为那是木材,看见动物只知那是美味。现代人的生活局限于机械化、标准化的人为的狭小空间,而不知天地间有大美、山水中有真乐。这些正是人类不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恶果,已经并将继续受到自然的惩罚。
资源危机、空气污染、环境恶化,已经成为文明社会难于解决的问题,危及人类的生存,这些问题的解决,仅靠技术手段治理是不够的,应该重新认识道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的价值。
尊重自然,爱惜生命,为我们自己及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生存空间。现代西方发达国家风起云涌的绿色环保运动,西方学者对东方道家及禅宗思想的极大兴趣,正是基于此种认识。

陈应伟道长与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黄信阳合影
二、顺 其 自 然 而 非 为 物 所 役
自然环境的破坏只是文明社会弊端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人文环境的破坏则更为惊人。老子和庄子都曾以其过人的智慧,清醒地看到文明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人为物役”。
人类被自己创造的知识、财富和权势所迷惑和役使,贪图名利和物质享受的欲望无限膨胀,以至丧失了内心的和平安宁和淳朴本性,为了谋取金钱、名誉、权力和色欲而不择手段地争夺,陷入无休止的战乱。凡此种种,都是文明异化的结果,其受害者生命不得保障,精神难得安宁。这种失去自由和快乐的社会和人生是多么可悲可笑,难道人类就是为此而活着吗?
老庄和道家的自然主义哲学,对人类文明的这些异化现象作了无情的批判,要求人们顺其自然,除情去欲,消除自我成见,追求高尚超越的人生境界。
不以物喜,不为已悲,作一个自由快乐的真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具有高尚的心灵,独立的人格,善良的道德品质,通达事理的智慧。人应该作为自我的主人,他人的朋友,而不因成为权力、资本、商品的奴隶,不应在成为囿于偏见小智的知性奴隶和消费色情的感性奴隶。

三、用 道 家 思 维 看 清 事 物 本 质
道家哲学教导人们忘怀世俗的功名利禄、利害得失超越种种庸俗无聊的现实计较。更多地注意陶冶、培育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境界,“心明于物外”,使自我与活泼流动、生机勃勃的大自然融合为一,从中获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在这个充满竟争倾轧,物欲横流的现代“文明”社会中,也许有人会以为这些老生常谈末免迂腐酸气。
然而道家哲学毕竟没有过时,越是在竟争激烈的社会舆论中,个人的心灵越是容易受到伤害,因求取不得而失去平静,甚至迷失本性,偏激发狂。道家思想教义对此弊病,不失为一剂良方。
道家的思维方法在现实中也有其意义。道家思维方式的独特性,首先在于反思和通观事物的特点。不仅看到事情的正面,而且看到其负面和反面。人见其有利,我见其亦有弊;人知其有用之用,有为之为,我独见其无用之用,无为之为,此之谓反观。能从正负两方面看问题,才不致只见有利而盲动。
庄子齐万物,同生死,泯除是非的通观方法,不是站在自我的立场,而是站在“道”的高度看问题,不仅看到人与我的不同,而且看到一切事情在本质上的相通和联系。

四、道 教 济 世 利 人 的 祖 训
道教在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价值,还需要将圣人先师们以“善道教化”、“苦行济世”的训诫落于现实。因此必须在教育、慈善、救助灾难、奖励学术文化发展等方面多作实事,多办实业。社会福利事业能够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交流,平衡贫富差距,是应大办提倡的功德善事,行善济世能使自我生命具有超越自我的意义。
一个人自我的生命是渺小的,无论你用多少金钱商品来满足它,用多少美衣美色装饰它,用多少名誉桂冠、美好言辞来夸耀它,但它与壮丽永恒的自然相比仍是微不足道、渺小可怜的,与伟大崇高毫不相干。
只有当个人的生命与更多的生命、与大自然连在一起时,它才能具备普遍与永恒的终极意义,才真正值得骄傲和自豪。
五、结 语
道教的传统文化及其思想理念与精神是中华传统智慧的结晶,是世界上最传统也是最先进的精神,是全球社会最主流的思想,是人类信仰的核心!
2013年3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回答中外记者采访时说:“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其中的“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出自儒家的《诗经》,其中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出自道教的《道德经》第六十章。道家和道教经典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推向了历史新阶段。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为条件”“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些论断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张东刚在研讨会上介绍了“指导纲要”的实施方针。他认为,需要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面来凝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通过这三个层面的教育使孩子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使他们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有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精神;从个人修养来说,要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
在当代中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其切入点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这个目标,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习近平同志指出,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一般而言,所谓传统文化,主要是指儒、释、道三教文化。我们仅从上面所略述的道家、儒家之要义,便可知其对人生修养的重要性。因此,只要我们静下心来,认真阅读其典藉,汲取其中的智慧,对于完善人格修养、提高人生境界无疑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后记】:道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是中国的瑰宝。道教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影响和贡献更是融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评述:“道家哲学虽然含有政治集体主义、宗教神秘主义以及个人修炼成仙的各种因素,但它却发展了科学态度的许多最重要的特点,因而对中国科学史是有着头等重要性的。此外,道家又根据他们的原理而行动,由此之故,东亚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和药物学都起源于道家,道家深刻地意识到变化和转化的普遍性,这是他们最深刻的科学洞见之一。”
鲁迅先生也曾说过: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道教义理深邃,博大精深,文采哲理无不达到上乘境界,现在全世界的名人都在研究《易经》,更有无数学者凭借《道德经》而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