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

道教正一派皈依传度授箓的简介

来自:白石山三清观 发表日期:2018-07-16

 

广西桂平市白石山三清观

三谷道人……黎金高



道教皈依、传度和授箓的目的和意


1.jpg

皈依不能算是入道,最多是道教信士。

拜师不能算是道士,最多时开始修道。


道教正一,净明,全真派字辈谱


正一道三山滴血字辈

守道明仁德, 全真复太和。

至诚宣玉典, 忠正演金科。

冲汉通元蕴, 高宏鼎大罗。

三山愈兴振, 福海涌洪波。

穹窿扬妙法, 寰宇证仙都。


正一净明派字辈

天德高无量,照明自古今。

玄元闻见处,总合圣贤心。

道德宏清静,法源广大成。

东汉有章数,功果保忠祯。


太上混元邱祖真人百代派

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

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圆明,

至理宗诚信,崇高嗣法兴,

世景荣惟懋,希微衍自宁,

未修正仁义,超升云会登,

大妙中黄贵,圣体全用功,

虚空乾坤秀,金木性相逢,

山海龙虎交,莲开现宝心,

行满丹书诏,月盈祥光生,

万古续仙号,三界都是亲。



3.jpg

1、皈依是指什么?

答:皈依就是皈从依靠,道教讲究:

第一、皈依无上“道宝”,即皈依“太上无极大道”,能永脱轮回;

第二、皈依无上“经宝”,即皈依“三十六部尊经”,能得闻正法;

第三、皈依“无上师宝”,即皈依“玄中法师”,能不落邪见。

2、问:我想皈依道教,请问怎么皈依?

答:按上面:“办理拜师皈依的方法和程序”申请皈依入道,经同意后,由道观按道教仪范举行皈依仪式。

3、问:我是外地人,我没有时间到龙虎山天师府来当面拜师,请问我能否成为你们那里的皈依弟子?

答:可以的。按上面:“办理拜师皈依的方法和程序”要求把有关材料和拜师皈依功德费寄来就行。

4、问:我不来贵地道观怎么办理皈依仪式?

答:认真完整填写皈依道教申请表,同时准备身份证复印件,一寸证件照3张,交纳相应拜师皈依供养功德费、证件工本费 。

5、问:皈依道教有什么要求?皈依后一定要出家吗?

答:皈依入道,不受地域、工作、性别、民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限制。拜师皈依不是出家,也不要求出家,拜师皈依入道后在家修行,俗称:道教居士。

信奉道教,敬重道教,爱好道教,或从事道教养生修炼、道学研究和道教工作等方面的人都可以。

皈依道教的人应该以严格的要求来给众人作出榜样。自炎黄立国,太上赐教,均崇道尚德。继五千年一贯之优秀文化,承宗祖先哲智慧和心血,传中华民族之本土信仰,处上为君本,安下为民俗,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谨从师训,遵守道规,仁慈,俭朴,不偷盗,不抢劫,不霸道,修善积德,勤持奉献,心胸开阔,团结协作,努力维护和光大道教,振兴中华民族。

6、问:皈依道教有什么作用?

答:一、安心立命。

二、加深理解,搞好修持。

三、和发扬传统文化。

四、超亡度灵远离苦难和地狱,净化无形空间,清静社会,安定人心,活跃民间文化生活,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亲情和交流。

五、获得神灵保佑,趋吉避凶,逢凶化吉。使自己或亲戚朋友官运亨通,财源旺盛,家人清洁平安。

7、问:如何选择皈依师父?任意找一位道长拜师可以吗?

答:不行的。收徒道长必须有收皈依弟子的资格.

8、请问什么样的道长有收皈依弟子的资格?是不是他们都在道观里有职务?

答:该道长必须是国家认可的宗教教职人员。


一、什么叫“传度”?什么叫“授箓”?

“传”是传承的意思,“度”是度化的意思,凡是有道教信仰的人,首先要有师承,由师傅引进道门。经过传度后,即取得了由凡入圣的第一级阶梯,就有了师承、道名、字辈,也就是说,终生有了信仰的依靠。传度之后,经过若干年的修炼,积功累德,就能取得授箓的资格。法箓是道士应持之典,也是对修道者功行修持的认定,故升授、加授均有严格的考核程序。同时法箓又是道士行法的凭证,只有授过箓后,才能召唤箓上神兵将吏护法显灵。未授箓者,行法不灵,吏兵远身,如强行施法,不但不灵,且自身反遭天谴。其次,道士修持一生,超凡脱俗,一旦羽化,即可凭箓登仙,颁以仙职,免除冥府地狱之苦。



二、传度授箓的宗教文化内涵传度和授箓是道教千余年来形成的一种传承规范,其主要意义有:

(一)法天地,敬祖宗

道教是从中国远古的自然崇拜和祖宗崇拜延袭发展而成的宗教。道教的一切规仪,无不体现着法天地、敬神明、尊祖宗的教义思想。 首先,授箓必先设坛,而这个“坛”就是用来祭天的。《说文解字》云:“封土为坛,除土曰墠”,合称“坛墠”,也就是土筑的台子。古人“燔柴于泰坛,祭天也。”又云:“设庙祧坛墠而祭之”,这个“庙”,就是祀奉祖先的。 坛分三级,象征三天三界;又立四柱,谓天地日月;设八门十方,为昊天诸神、斗宿星君,上五供,象征四季五行,这便是尊崇三界,朝礼万神之义。

(二)明师承,皈三宝

师承法派是中国本土宗教的独创。在民间,宗枝传承则称为“字辈”。佛教融入中国的本土文化之后,也有师承法派。这种师承法派,既体现了古代的宗法思想,也从一个侧面记载着宗教的传承历史。龙虎山正一天师道的传承法派自三十代天师虚靖真人而下(一说始于明代),即以“三山滴血字派”世代相传,共四十 字,即:“守道明仁德,全真复太和,至诚宣玉典,忠正演金科,冲汉通元蕴,高宏鼎大罗,三山与兴振,福海启洪波,穹隆扬妙法,寰宇证仙都。”这种字辈相传的方法,对于巩固教派内部的统一,形成认祖归宗的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知道,海峡两岸道教界的交往,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已中断了四十余年,若从清末中断授箓算起,则已近百年。而在台湾的正一天师道,仍沿袭着“ 三山滴血字派”的传承。当大陆恢复对海外正一弟子授箓传度时,已传至“鼎”字辈。这样,法派未曾紊乱,传承清楚明白。更重要的是:正是这种法派师承,使海 外道教弟子不忘根本,认祖归宗。

道教正一派的授箓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传授经箓。笼统地说,称为“道、经、师”三宝。道经是道教宗教信仰的基石,无“经”则无“教”。所以《道藏·正一部·传授经戒仪注诀》要求道士“研习经文,施行善事,存念宗主,不忘须臾”。又云“今撰正文,传授十卷,并见真经,同出圣口,见善劝行,无所致惑”。

古代传授经箓,要求箓生要斋戒沐浴,抄写经文,而且要“精校分明,慎勿漏误”,“各治二通,一通常镇,柏函盛之,架以局案,置高座近前。亦可别台封之,不可妄开”,可见对经箓传授的重视。就经箓的内容来看,基本是以太上老君《道德经》为主。其次是《想尔注》、《河上公章句》,也是围绕 《道德经》而展开的。这些都表明:正一派的授箓,不是单纯是授给一个法职,而是对道教以道为本,以德为用,劝化行善,济国利民的教义思想的宣教。

(三)受戒律,发誓愿

道教认为:“明有王法,幽有道法,道律治已,王律治人”。故在授箓中也同时必须受戒。道教受戒的一个最明显的特点,是以“神”的名义来约束道士的道德修养,这与“王法”是不相同的。因为“国法治人于犯法之后,而戒律则捡束人心于妄念初动之时。”

道教的戒律很多,而且在各个不同的时期或在不同的宗派之间又会增加不同的内容。魏晋南北朝时,上清派有“三元品戒”,“观身大戒”;灵宝派有“上品大戒”、“十戒”;正一派有“女青鬼律”、“玄都律文”等。纵观种种规戒的内容,无非是持身守正,行善戒恶,如“不得杀生以自活,不得淫欲以为悦,不得盗他物以自供给……”等等。这些所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

誓愿是授箓传度必不可少的内容。如1991年对海外正一派弟子授箓时,众箓生在“三大师”的率领下在祖天师坛前发“十二愿”:一愿乾坤明素;二愿气象清圆;三愿主躬康泰;四愿融洽八埏;五愿天垂甘露;六愿地发祥烟;七愿四时顺序;八愿万物生全;九愿家多孝悌;十愿国富才贤;十一愿箓生受福;十二 愿正教兴行。从上述“十二愿”中,我们就能感受到道教福国佑民的济世情怀和以“忠”(忠于国家),“孝”(孝顺父母)、“慈”(慈爱万物)、“俭”(俭朴自守)为核心的教义思想。

(四)颁法职,宣教化

道士受箓,根据各自不同的修持,发给相应的职牒,其意义有三:首先,作为正一派道士必须受箓,不受箓就无法遣使箓中的兵将听命法坛。这是宗教神学 观在授箓传度中的体现。《正一法文太上外箓仪》称:“凡为道民,便受护身符,及三戒进五戒八戒,然后受箓”。又云“未受箓时,无所呼召,受箓之后,动静呼 神。不行戒者,呼之不至,破戒之人,吏兵远身”,这就是说,道士只有受箓才能名登天曹,才有道位神职,否则,不但所施道法不灵,自身反遭天谴。箓有多种阶 品,如《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仙灵百五十将军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三元将军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九天兵符箓》等等,不同的箓品,体现着道士不同的修持 和功力。授受了相应的箓品,又规范了相应的品德情操,成为一种行为的约束力,故《云笈七签》云:“箓生通过受箓,戒除情性,止塞愆非,制断恶根,发生道 业,从凡入圣”。受箓之后,仍须考核,方可升授。如《正一法文外箓仪》说:“受‘更令’(注:箓名),得进‘一将军’(箓名,下同);四年‘十将军’,三 年‘七十五将军’;二年‘百五十将军’。一年若志行庸愚无长进者,悉又倍年。三年无功,不知建德,直置而已,都不合迁。其中聪明才智秀异功德超群,不计年限。”这就从宗教内部的管理上制订了明确的行为准则。

其次,利于官方对宗教的管理。箓牒是道士受戒行法的凭证,从唐朝设授箓院以来,箓生的名籍,每年授箓的人数都由官方登记在案。早期天师道还分“ 靖”、“治”,即规定的活动区域。元代,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得自给牒度人为道士”,仅是一时之殊荣。明朝永乐年间,武当山玉虚宫,紫霄宫等多处宫观建成时,明成祖即命四十四代嗣教大真人张宇清“选道士为武当山住持”(16)从洪武二十四年到嘉靖二十年,朝廷六次下达诏书,严禁伪造私出符箓,这些都说明了 授箓也有利于官方对道教的统治。

再次,正一派的道士,通过授箓,或云游参访,或立观度人,又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宗枝,这是道教之所以深入民心,壮大发展的关键。师徒相授是道教传承的传统方式,教内,只有持箓者方可为人之师。正因如此,累世相传,队伍才得以壮大。鼎盛时,龙虎山曾称为“昼夜长明羽人国。”

2.jpg

三、传度或授箓后有什么好处以及对传度授箓者有什么要求。

道士在传度之后,已经取得了道位,对于督促自身勤加修炼,增长道教知识均有很大帮助。按照《道门十规》的要求,可以云游参访,参拜名师,度己度人。授箓之后,明证法位,名籍仙曹,可以为人举办法会道场,召唤神兵神吏,均有征验。

授箓法师只要一生从道,不犯科积愆,不犯国法,多积功德,到登真之日,就有通关文牒,免受冥府轮回之苦,身入仙班,永侍三清圣祖门下,还可荫佑子孙,步入正道,免遭灾难。

传度、授箓后,仍要积功累德,持箓、护箓,不可有丝毫懈怠,才是一个合格的正一派道士。




↑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