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

二十四节气之小暑养生

来自:三清观 发表日期:2022-07-07

  7月7日小暑,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夏季时节的开始。“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淤极点,故名也”。太阳黄经为105度。天气已经很热,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

1.jpg

        小暑是相对大暑而言,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每年7月7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05°时,小暑节气开始。俗话说:“热在三伏”。我国三伏天气一般出现在夏至后的第28天,即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小暑到来,标志着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有“小暑开始热,减衣身上轻,抓紧种蔬菜,备足过严冬”的说法。《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群芳谱》载“暑气至此尚未极也。”此时,暑气上升气候炎热,但并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间,农谚曰“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大暑小暑,灌死老鼠”,入伏以后,暴雨形成的洪水称为“伏汛”。俗话说“伏天的雨,锅里的米”,伏汛会对蔬菜和棉花、大豆等旱作物造成不利影响,有“小暑南风,大暑旱”、“小暑打雷,大暑破圩”之说,意为小暑若是吹南风,则大暑时必定无雨,就是说小暑最忌吹南风,否则必有大旱;小暑日如果打雷,必定有大水冲决圩堤,要注意防洪防涝。


  时当小暑之季,气候炎热,人易感心烦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养护和锻炼时,我们应按五脏主时,夏季为心所主而顾护心阳,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之原则。《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这是因为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关系,有其一定规律。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中医养生主张一个“平”字,即在任何情况之下不可有过激之处,如喜过则伤心,心伤则心跳神荡,精神涣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则精神失常等。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五脏功能的集中表现,而这一切又以心为主宰,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然,心神受损又必涉及其他脏腑。在情志方面,喜为心之志,这 “喜”是在不过的情况下,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故夏季养生重点突出“心静”二字就是这个道理。

  夏季又是消化道疾病多发季节,在饮食调养上要改变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的不良习惯。饮食应以适量为宜。过饥,则摄食不足,化源缺乏,而致气血不足,引起形体倦怠消瘦,正气虚弱,抵抗力降低,继发其他病症;过饱,会超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和运化功能,导致饮食阻滞,出现脘腹胀满嗳腐泛酸,厌食,吐泻等食伤脾胃之病。《素问·痹论篇》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此即饮食要有节制之理。


        “热在三伏”,此时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们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民间度过伏天的办法,就是吃清凉消暑的食品。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种吃法便是为了使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


        很多人因为天气转变的因素都没有食欲,而这对于身体健康来说无疑是很有害处的,要知道,身体是最基础的,而饮食是帮助我们打基础的事情,饮食不好,疾病就会上门,因此,在小暑即便我们食欲再差,再不想吃饭,也要多吃一些。小暑饮食最好做到粗中有细、口味适中,多吃一些能够降低血粘度、胆固醇的食物,能够有效减少疾病。此外,食欲差每次都吃不饱,也可以通过多餐制来解决,除了早中晚三餐之外,可以加上一顿下午茶,这样便可以避免因为吃得太少而危害身体。


        小暑时节要多喝水,因为天气的原因,人体水分大量流失,此时如果没有补水,就会导致身体缺乏水分的滋润,滋生出大量的细菌,甚至有可能导致体内脏器衰竭,因此多喝水是很好的事情。


        此外,小暑虽然不甚炎热,但却是中暑的高发时期,而喝水尤其是喝温盐水能够帮助人们滋润身体,避免因为缺乏水分而导致中暑的情况出现,并且多喝水,还可以帮助人们避免动脉粥样硬化等危险的病症。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在小暑千万不要大量饮用冰水,因为在小暑外界气温较高,如果大量饮用冰水,很容易导致体温过低从而引起疾病,并且,大量饮用冰水还很容易诱发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这些危险的疾病,所以小暑一定不要大量喝冰水。

22.jpg



↑ 顶部